2023
04/20
09:48
來源
無錫新傳媒
分享
從第一顆中國人自己研究制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到“嫦娥五號”九天攬月取土歸,再到我國首個空間站的首個實驗艙“問天”成功進入軌道,航天強國夢正激勵著一代代中國航天人自立自強,勇攀科技高峰。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航天局以“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為主題,勉勵廣大航天人在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繼續秉承“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懷著探索未知的決心,加快航天強國建設,積極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行而致知、知而促行,不斷探索宇宙奧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密集突破,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正在闊步前行。從東方紅在太空唱響,到“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張衡一號”……300多顆中國印記羅布星河,中國擁有了由通信、氣象、導航、高分、空間科學等各類衛星組成的衛星大家庭,中國航空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攬慧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遠游》中高歌暢想遨游天宇。今天的中國,早已走進太空、遨游天宇,而且日益奔向浩瀚深空。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航天碩果累累。全年實施宇航發射任務64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夢圓“天宮”;我國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中國再添“太空印記”;高分專項完成天基部分建設,遙感應用服務華夏,惠及全球;“羲和”“夸父”雙星逐日,我國初步建立綜合性太陽觀測網;“句芒”就位,遙瞰祖國綠水青山,助力低碳減排;成功召開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伙伴關系研討會,推動構建新型空間伙伴關系,開創空間探索和創新合作新局面。今年,中國航天踏上新征程。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推進工程研制;中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澳門科學一號、高軌20米SAR、新一代海洋水色等衛星今年將發射入軌,再一次開啟逐夢浩瀚星宇的遠征。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外層空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開發、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造福全人類的必然要求。宇宙無垠,但地球只有一個。建設共同的家園,探索宇宙奧秘,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不僅會在科技創新上自力更生,而且會在命運與共上率先垂范。面向未來,中國將持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開展航天員聯合選拔培訓、聯合飛行,向國際社會開放“嫦娥四號”衛星科學數據;進一步推廣空間信息服務全球應用,通過推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數據共享服務平臺、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等建設;積極參與外空全球治理,在近地小天體監測與應對、行星保護、太空交通管理等領域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堅持命運與共,逐夢浩瀚天宇,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踐行者。
浩瀚星空,飛天逐夢,中國敢于叩問蒼穹, “嫦娥”攬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空間站巡天,跨越星球的“中國式浪漫”正一幕幕上演,未來中國將堅持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用實際行動開啟探索浩瀚天宇的嶄新征程。(錢莉)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