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新傳媒
首頁 > 新聞中心 > 民生資訊 > 正文

傳統村落如何激活“盎然生機” 打造成“城里廂人”的“詩與遠方”

2023

04/20

09:33

來源

江南晚報

分享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無錫有9個村落名列其中,其中市區有3個——錫山區東港鎮黃土塘村、惠山區陽山鎮陽山村、新吳區鴻山街道大坊橋村。

  該如何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讓它們成為“城里廂人”的“詩與遠方”,記者連日來進行了走訪。

(受訪者供圖)

  守護內在美 延續村落文脈傳承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老街悠悠,城郊一個個村落承載著歲月的記憶。陽山鎮陽山村歷史悠久,境內的安陽山是1.4億年前生成的火山巖堆積山,先民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聚居于此。村里擁有百年書院、千年古剎,舊址猶存。其中,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的安陽書院一直為辦學之地,英才輩出。走在村里,隨處可見歷史典故的墻繪和刻于桃木、懸在門前的家風家訓。

  來到鴻山街道大坊橋村,老建筑悄然講述著往日輝煌。借著水路交錯的地理環境,從清末到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坊橋老街作坊林立,碼頭、米行、木材行、書場、茶館在此聚集,成為當時無錫的一個重要商業交易中心。后來隨著新運河的開鑿,水運路線遠離大坊橋,古村落漸漸安靜下來。這個村莊歷史底蘊深厚,相傳西施在吳滅亡之年沉水而死。范蠡追尋西施下落,在蠡河和漕湖接口的地方,經當地村民指引來到蘆葦墩中,只見水旁遺落繡花鞋一只,知是西施沉水而去,便長長嘆了三聲,后人就把此水域稱之為“三嘆蕩”。村里的老者說起“寒儒橋”“東風橋”等掌故軼事,亦是興致盎然。近幾年的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中,大坊橋村對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舊宅民居盡可能予以了保留。

  再過不久,人們就可以到東港鎮黃土塘村品嘗皮薄味甜的西瓜了,順便帶上一包剛出爐的燒餅。黃土塘古村形成于明初,至晚清、民國時期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是一個仍保留有晚清以來多種建筑形態的自然村落。長約500米的古街濃縮了近千年歷史,匯集著從元代到現代的四座文物保護單位姚桐斌故居、吳家大廳、黃土塘老街,以及黃土塘戰斗紀念碑。眼下,老街上有不少施工人員忙碌的身影,在完成一縱一橫街面外立面改造基礎上,這里正加快推進改造修繕。

  提升外在美 好氣質配上高顏值

  小路蜿蜒,河水清澈,經過“美麗河湖”治理后,村民枕河而居的慢生活令人羨慕。視頻號上有人貼出過無人機拍攝的黃土塘村視頻,彎曲的走廊將天然河塘、綠地、亭臺等串成一幅新式水鄉畫卷,“亭臺樓榭依水筑,今日故園添倩妝”,網友如此點評。黃土塘村黨委副書記嚴明介紹,全域范圍內21個自然村全部進行了高標準的村莊整治,包括外立面出新、村道瀝青攤鋪、自來水管和污水管網重新鋪設等,村莊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接下來將逐步新建美麗農居,并且統籌布局文體活動場地、小游園、垃圾收集點、公共廁所等生活服務和文化體育類基本配置設施。

  村落遠離市中心和街鎮,人居環境老舊、基礎配套設施不足曾使得一些村民“耐不住”而搬走。經過村莊建設,不少村民不用再艷羨街鎮上的生活。到大坊橋村村委工作5年的華小君,親眼見證了村容村貌的變化。“金家里、姚更上、寒儒橋完成了美麗鄉村打造,其他幾個自然村也整體提升了環境。”曾經陳舊雜亂的自然村落,如今變成水清岸綠、干凈整潔、富有江南特色的高顏值村落。“以前村民會在自家宅前屋后養雞養鴨、堆放雜物,還有人私自開墾菜地,現在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過得更舒心。”華小君說,白天有人到廣場上打拳、跳舞、聊天,傍晚吃過晚飯,許多村民喜歡出來散步,村貌提升后有了活動場地,錫劇等演出陸續走進村里,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生活。這個春季一些游客慕名而來,到村里看梨花。

  賦予新內涵 講好現代村莊故事

  走在陽山村小道上,到處可以聽到丁零當啷的聲響,村莊環境提升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力打造的葫蘆谷街區初見雛形。街區里,有一家元老級店鋪“如意村”,這家由陽山本地青年自主創業的糕團店短短幾年就積聚了不少的人氣。“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糕團、點心,現在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傳統手藝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店主俞夢甜把自己的鋪子打造得古色古香的,“希望客人一走進來就能感受到我們的傳統技藝,它在今天依然是很受歡迎的。”

  葫蘆谷街區里,桃文化創客基地初具規模,將桃核、桃木等桃元素結合非遺手作,正在為當地的殘疾人帶來出路。陽山村村書記姚建介紹,建設桃文化創客基地,就是要把富裕覆蓋面擴大,讓困難群體也能享受到“桃經濟”帶來的效益。展廳里有工人在現場制作,掐絲琺瑯、雕刻、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制成的手工藝品形式多樣,手串、擺件、牌匾等皆有不錯的銷量。姚建表示,基地的孵化已經漸漸有了成果,今年的收入超過了之前三年的收入總和。從初期農家樂到特色網紅民宿,從農村鄉土氣息游到特色優雅品質游,當地業態越來越豐富多元。

  大坊橋村的葡萄、黃土塘村的西瓜、陽山村的桃子……傳統村落都有拿得出手的特產,近年來紛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打出“人文+農旅”牌。黃土塘村更是聘請專業團隊制作了一份到2035年的村莊規劃,從產業布局、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居民點規劃等各方面制定了藍圖。未來,村莊整體形象定位為醉美田園間、古韻新顏里。在產業上,將形成鄉村文化旅游帶,東部現代農業種植區、南部現代農業觀光區、西部錫東生態休閑區,農業觀光、種植采摘等特色農業園等“一帶、三區、多點”總體布局。“我們正在打造整合科普、文創、旅游為一體的黃土塘田園綜合體,并計劃形成村域內旅行方案,把特色亮點連成旅游線路,活用文化底蘊講好現代村莊故事”,嚴明說。

  思考

  年輕人“留得住”“引得來” 傳統村落才有希望和未來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傳統村落,正一步步前行。俞夢甜計劃擴大店面,并加入親子活動、手作體驗等項目,她直言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而這恰是當前最讓她頭疼的事。“我總擔心他們待不住”,俞夢甜說。

  缺少年輕人,是很多古村古鎮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在無錫文史專家陸陽看來,隨著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傳統村落的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和小孩,中青年外遷已成為普遍現象,傳統村落的“空心化”日趨嚴重。陸陽分析,當前傳統村落之所以難以吸引年輕人,是因為缺少吸引年輕人留下來的機會。今后,一方面要全力保留傳統村落文化的精髓,逐步培養和提升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傳承傳統村落“鄉愁基因”的基礎上,積極改善人居環境,滿足村民的現代化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準確判定村落發展定位,宜居則居、宜游則游、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合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多元化引導產業與鄉村文化有效融合,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年輕人看到村落光明的發展前景。

  “每個村要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打出品牌。”無錫地方志專家郁有滿指出,正如黃土塘村,西瓜、香瓜十分有名,若能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把瓜的產業拓展規模,再加上名人故居等一起開發,讓客人能有吃、有玩、有住,想必會有不俗的發展。大坊橋村同樣可以讓年輕人有所作為,將當地可游覽的各個景點貫穿起來,并配以商貿市場,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市住建局村鎮處負責人表示,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體現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要將傳統村落中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代發展和文化復興相結合,在強化建筑保護、保留鄉村肌理同時注入時代特色,促進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要為每個村落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讓傳統村落不僅更好地“活下去”,還能更好地“活起來”。

 ?。ㄓ浾?予之 念樓)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a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字幕|97免费视频人妻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