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17
10:14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俄羅斯作家果戈理曾說過:“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筑還在說話。”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更是歷史文化的濃縮。特別是歷久彌新的老建筑,更是城市過去留給現在的“信物”,蘊藏著獨特的鄉愁記憶,是城市之所以有趣的魅力所在。
當下,高品質、高等級的歷史建筑,已成為眾多文藝青年打卡的“網紅”,到東林書院來上一份下午茶,感受歲月靜好;到文淵坊點上一杯咖啡,品味時尚慢生活……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筑通過引入新經濟、植入新業態,進入到市民的生活,成為休閑的“旺角”。但是毋庸諱言,這樣的場景在歷史建筑保護中仍然是“少數派”。在當下的城市發展中,大量的歷史建筑仍然生活在“被遺忘的角落”。這些建筑分布廣泛、產權復雜、級別不高,維護成本不低,不管是對于政府還是個人,都是不小的負擔。對于歷史建筑而言,只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只有活起來了,有人氣了,老房子才會煥發新活力、發揮更大價值。
在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過程中,不妨多一些“系統思維”。把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和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將歷史容顏融入現代風貌中,保留好原有的文化元素,建設好現代的設施、布局好宜居的業態,通過更多“可進入、可觸摸、可感知”的設計,營造更多生活美學空間,真正讓歷史建筑成為市民家門口休閑放松的新去處、新聚點。
不妨多一些“復合思維”。文化只有好玩,人們才愿意親近。不管是頂流故宮在“皇城根下”開咖啡館,還是深圳在嶺南古風建筑中建書吧、民宿,正是這些好玩的、豐富的體驗,讓文化更好地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新時代“人氣足、聲音亮”。這需要從“人”這一根本尺度來審視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擺脫過去博物館單一利用的模式,做好微改造、微更新,融入非遺等創意元素,提供展覽、輕餐飲、沙龍活動等豐富多元的“跨界”服務,用好用足場所資源,真正讓更多的個體在歷史建筑中找到棲身之所、安樂所在。
不妨多一些“開放思維”。當前,歷史建筑“商用”已經屢見不鮮,杭州、青島等地眾多歷史建筑“活用”的成功經驗表明,合理的“商用”,是打開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把“鑰匙”。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真正做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特別是要鼓勵引導科創、金融等力量在有底蘊、有風貌的歷史建筑中孕育新模式新業態,用歷史的資源涵養未來的優勢。
不妨多一些“青年思維”。誰贏得了青年,誰就將贏得未來。上海“城市考古”讓青年探索城市、發現城市,成都讓青年為歷史建筑“上色”,尊重青年的表達、尊重青年的創造,讓武康大樓、四行倉庫等一大批歷史建筑紛紛出圈出彩。面對新時代新語境,還是需要用青年的視角來審視城市的未來,把歷史建筑變成青年創意的“實驗場”,搭建livehouse、科創沙龍、電子競技等更多可體驗可打卡的“青年空間”,推出更多體現無錫品質、貼合青年生活的創意活動,用青春力量為歷史建筑增人氣、添活力。
?。▍禽驾迹簾o錫博物院)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