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17
10:13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前不久,有朋友自東北來錫旅游。因為友人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或許由于職業使然,提出想看看無錫惠山泥人、錫繡的制作工藝。后雖讓友人如愿以償,但過程頗費周折。為此,友人提議:對于這類久負盛名、獨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妨讓其走進文旅融合之中,讓更多外地游客“觸手可及”,成為最出彩的“地方特產”。
毋庸置疑,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情感,成為當下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旅游作為一種大眾生活方式,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非遺家底也很豐厚,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95項。這些源自本地百姓生產生活的非遺項目,不僅展現出人們對于美的向往,而且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然而,不少外地游客對此知之甚少,或雖有興趣想了解和認識,但“走近”它們并不容易。
因此,很有必要在文旅融合過程中讓非遺項目走上前臺多“露臉”,而不能“待在閨中”成“擺設”。因為文化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旅游的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離開了生活的非遺傳承,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進入了大眾的生活,非遺才能活起來、傳下去。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賞。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要求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此舉無疑有助于推動非遺文化通暢地走入大眾生活。一方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應推動非遺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利用,不斷提高傳承發展利用水平,實現非遺文化對旅游內涵的提升和旅游對非遺文化資源的激活、保護、傳承。另一方面,在加快推動旅游發展中,要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和空間,保障傳承群體的合法權益,為傳承群體參與旅游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
推進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示非遺的時代魅力,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既是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也是二者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目前,國內一些城市已開發出非遺文化IP,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文明城市建設等相結合,把非遺文化內涵、文化價值逐漸融入旅游產業鏈中,探索出“非遺+文創”“非遺+科技”“非遺+鄉村振興”等新模式,成為游客“觸手可及”的消費新風尚,進一步增強了非遺文旅消費者的黏性。就無錫而言,同樣應讓非遺更好地為旅游賦能。比如,對于外地游客鐘愛的惠山泥人產品及其制作工藝,除在南禪寺、拈花灣、惠山古鎮等景點展出展示,不妨在近年來日趨紅火的規模型農家樂景區進行展出展示,為外地游客拓展新的文化消費場景。
可以預見,隨著非遺傳播途徑的拓展,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將得到有效提升。期待無錫眾多的非遺項目能與旅游實現深度融合,成為文旅融合中一張張嶄新的名片,助力無錫這座旅游名城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侨噬剑簾o錫市吳文化研究會會長)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